7月中旬,長安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前往內蒙古、新疆、廣西、寧夏、西藏五大民族自治區開展實踐調研活動。
實踐隊前往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莫尼山非遺小鎮,采訪蒙古族皮藝非遺傳承人賈宏偉、張國軍和金屬絲編非遺傳承人賈茂田,觀看非遺情景劇《茶道駝鈴》,感受非遺文化魅力,并前往馬頭琴博物館、內蒙古博物院、內蒙古圖書館、內蒙古自治區藝術研究院和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學習內蒙傳統非遺技巧和非遺文化。

實踐隊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參觀吐魯番桑皮紙制作技藝展廳、土陶坊、柳編藝術館和木卡姆長廊,挖掘其中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價值,了解吐魯番非遺的最新成果和傳承情況,并在我國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坎兒井了解其對農業灌溉的巨大幫助。

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實踐隊尋訪剪紙、刺繡、糖畫、扎染等寧夏現有非遺代表性項目,了解其制作原理與歷史,感受寧夏特有的民族風情和傳統非遺文化。
實踐隊前往西藏自治區拉薩市,采訪朗瑪堆諧舞團的負責人次仁德吉女士,感受到以她為代表的西藏群眾對非遺文化的熱愛和認同。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實踐隊參觀南寧市民族博物館、靖西市壯錦廠和中國繡球之鄉”舊州古城,了解銅鼓、鳳燈、壯錦、繡球等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非遺文化,并采訪靖西壯錦第六代傳承人、壯錦廠廠長李村靈,了解靖西壯錦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的探索和創新。

(審稿:王妍 網絡編輯: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