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上午,外語學院邀請上海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尚新教授以“智能技術的翻譯實踐研究——以海派文化文本的翻譯為例”為主題為學院師生作學術講座,學院部分教師和全體研究生參會,講座由學院副院長馬瑛主持。
尚新教授著眼于數字時代下人工智能翻譯迅速發展的現狀,考慮人工智能翻譯的處理能力層級,將文本類型區分為信息型文本、文化型文本與文學型文本三類,著重分析了文化型文本的解讀特性,提出應從語境角度入手,考察文本外譯時上下文語境與場景語境的翻譯情況以判斷AI翻譯的信息處理能力。尚新教授以海派文化文本為例進行探討,發現智能翻譯在處理文化型文本時,在時間序列、空間序列、角色定位與邏輯關聯上屢屢陷入困境,出現誤譯;在解讀文化型文本時,場景的“在場、共場和立場”特性對人工智能的語言模型構成挑戰,產生誤讀、誤解。可見,人工智能翻譯在處理文化型文本信息時,仍然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障礙,譯者在數字時代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存在。
講座尾聲,尚新與現場的師生展開互動討論,他借用《思想錄》中的話“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地鼓舞了在場師生,指出在“智能翻譯取代人類”“外語專業式微”的輿論環境下,外語學習者與教育者更應保持清醒,保持學科自信,明確未來使命,不斷提高文化素養,指導人工智能的發展。

講座現場

問答現場
(審稿:勾小群 網絡編輯:和燕)